一键检测
自助解决使用插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
马上就要入秋了,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寒意。
与此同时,还有一部分人的皮肤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瘙痒,尤其是晚上睡觉的时候,被窝刚睡暖和,皮肤却止不住地抓。 原来,在这个季节,有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已经悄然而至,它就是——乏脂性湿疹。 引起乏脂性湿疹的“四宗罪”。
1. 年龄因素 虽然说很多人都可以出现乏脂性湿疹,但成年人更容易受累,尤其是中老年群体。有数据显示,70%的老年人会有乏脂性湿疹,比例高于普通人群,且发病的中位年龄是69岁。 因为中老年人的皮脂腺活性下降,生产皮脂的能力不足。这会导致角质层的水合作用能力减弱、角质层变薄,同时表皮清除物质、汗液能力下降,最终使皮肤角质层屏障修复能力减弱。 如果出现乏脂性湿疹,尤其是中老年人,可要引起注意。因为中老年人的危险因素比较多,包括皮肤更容易干燥,皮脂腺活性下降,可能有一些使用香皂、擦澡巾的不良习惯,病情更容易加重。 如果不及时治疗,甚至不当一回事,容易有明显的瘙痒,皮肤可能会有开裂、出血、渗水和破溃。睡眠会明显受到影响,生活质量百分百会下降。更重要的是,频繁抓挠,损伤没有及时恢复的话,还容易出现皮肤的继发感染,皮肤会持续不断渗水或者化脓变臭。
2. 洗澡习惯 洗澡习惯不好时,临时几次可能没有问题,但长此以往会加重皮肤负担,损伤皮肤屏障,引发乏脂性湿疹。 常见的不良习惯是:洗澡水温太高,频繁超过42℃甚至44℃;洗澡时间太长,超过15分钟甚至20分钟;使用了碱性的洗浴产品,比如香皂。如果能够优化洗澡的细节,那么出现乏脂性湿疹的概率会明显降低。
3. 疾病因素 极个别时候,有的躯体疾病会伴随有乏脂性湿疹,例如皮肤创伤、甲状腺功能减退、营养缺乏、肾功能衰竭、糖尿病、黏液水肿、恶性肿瘤等。 普通人无需担心,如果是疾病引发的乏脂性湿疹,往往同时会有其他更明显、更突出的表现。
4. 药物因素 利尿药、维A酸类药物、HIV蛋白酶抑制剂、抗叶酸制剂治疗副作用之一是发生乏脂性湿疹。这类药物相关的病变特点是,药物停用后,乏脂性湿疹会随之好转。
日常防护也要到位,乏脂性湿疹控制效果会更好,并且能够很好地降低发作的风险。防护建议有这样几点,可供大家参考:
用温水而非热水洗澡,相对合适的温度是42℃以下; 洗澡时间不宜太长,通常建议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下; 选择温和的沐浴用品,例如弱酸性的沐浴露,不建议用碱性的香皂; 不要太靠近取暖设备,保持距离,以免局部皮肤过于干燥; 如果可行,适当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,温度不宜太高(比如不超过24~25℃),湿度不宜太低(比如不低于40%~50%),症状严重或频繁发作的话,可以使用加湿器; 去低湿度地区(比如沙漠、北方、高海拔地区)时,提前做好保湿工作。 希望这些建议,能助大家摆脱乏脂性湿疹,让大家睡个好觉。
添加到我的壹伴云笔记
授权公众号后即可拖拽采集图片至公众号素材库。
隐藏文摘采集按钮?
提示
你可以在 设置->功能开关->采集素材功能 中重新打开文摘采集按钮 ^_^
摘
关闭
要使用小插件,请先登录哦